• <object id="otdhb"><font id="otdhb"><sub id="otdhb"></sub></font></object>

    考試報名信息,太谷教育信息網歡迎您!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 > 高中 > > 高三 > 內容頁

    高三年級地理教案:人口與環境

    2020-06-24 13:35:02高三訪問手機版321

      【導語】高三的日子是苦的,有剛入高三時的迷茫和壓抑,有成績失意時的沉默不語,有晚上奮戰到一兩點的精神肉體雙重壓力,也有在清晨凜冽的寒風中上學的艱苦經歷。在奮筆疾書中得到知識的快樂,也是一種在巨大壓力下顯得茫然無助的痛苦。免費高三頻道為你整理《高三年級地理教案:人口與環境》希望對你有幫助!

      【篇一】

      知識體系和要點

      一人口與環境

      1.人口再生產

     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

      概念:老一代陸續死亡,新一代不斷出生,世代更替的過程,使人口總體延續

      決定因素:出生率、死亡率、自然增長率

     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

      全世界:屬于“過渡型”,處在向“現代型”轉變的階段

      發達國家:“現代型”德國、匈牙利等負增長,美、加、澳、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

      發展中國家:多為“過渡型”非洲、亞洲、拉丁美洲大部分、大洋洲除澳、新外但韓國、新加坡、古巴、烏拉圭、中國已進人或正要進入“現代型”

      2.人口數量與環境

      l人口數量的變化

     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

     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

      原始社會:人口少,影響小

      農業社會: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,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

      工業社會:人口激增,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;生活排污量增多,污染環境;生產擴大、污染擴大

      人口與環境的關系:環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,主要是由于不重視保護環境等原因造成

      3.環境人口容量

      l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

      影響因素:資源、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,資源是首要因素

      2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

      4.人口素質與環境

     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

      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: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

     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

      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,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著特殊的影響

     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,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環境觀、資源規和發展觀

     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,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

      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,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

     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,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

      5.人口遷移與環境

      l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

      概念: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,涉及人口由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

      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

      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:拉力一個地區吸引人口遷移的因素,推力一個地區排斥人口遷移的因素

      3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

     ?、侪h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

      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,人們為了尋找食物、土地而遷移,受自然環境影響深刻

      工業社會,為了尋找優化配置而使勞動力不斷遷移,社會經濟因素成為遷移的主要因素

     ?、谌丝谶w移對環境的影響

      對遷出地: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、科技、思想和文化的聯系,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

      對遷入地:使其綜合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,但也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

      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,既有積極意義,也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

      6.中國人口遷移

      1歷我國的人口遷移

     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一:黃河中下游平原

      遷移方向:從秦漢開始人口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,重點是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“安史之亂”引發的人口大遷移,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

      原因:移民支邊、戰爭、自然災害

      2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

      特點:遷移規模比較小、頻率比較低

      原因: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,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

      階段:1954~1960年活躍時期;1961~1976年低潮時期;1977~1984年回升時期

      方向:凈遷出省區:遼、魯、滬、川;持平省區:西藏;其余為人口凈遷入省區

      方式: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;支援新開發地區工業建設;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;高等學校搬遷、招生與分配;新修水利和水庫移民;壓縮城市人口規模;少量的自發遷移

      3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

      特點:流動人口增加,自發流動為主

      方向:從農村到城市;從內地省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

      目的:務工和經商;學習、培訓、分配工作遷移的人數增加

      變化:原來人口的凈遷出地區,有些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,如上海

      【篇二】

      1.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

      1人類與環境

      一方面,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占據一定的空間,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

      另一方面,人類的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的產物排放到環境中,環境對人類生產、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,叫做環境自凈能力。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,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,出現環境問題

      2環境問題的表現

      環境污染:人類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,導致環境質量下降。如大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、固體廢棄物污染、噪聲污染、放射性污染、海洋污染等。

      生態破壞: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,導致環境退化,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。如水土流失、土地荒漠化、土壤鹽堿化、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、臭氧層破壞、物種滅絕等

      3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

      城市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,鄉村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

      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: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,而人口增長卻很快,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;限于經濟、技術水平,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,發生環境問題不能及時充分解決;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

      有些環境問題不只影響某一個國家或地區,而且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全球

      2.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

      1人口壓力

     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

      可再生資源超過其再生能力、不合理開發引起生態破壞

      非可再生資源不合理開發加速其枯竭

      3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

      傳統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,其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,物質財富的增加,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,帶來環境問題,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

      3.可持續發展

      1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

      崇拜自然:采獵文明時期一環境對人類制約作用較強,人類改造環境作用微弱,人與環境是恐懼和依賴關系

      改造自然:農業文明時期一人對自然的依附性減弱,對抗性增強,地理環境趨于惡化

      征服自然:工業文明時期一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,以犧牲自然為代價,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,人地關系呈現全面不協調,人地矛盾迅速激化

      謀求人地協調:后工業化時期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,環境和發展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。尋求一條人口、資源、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

      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

      概念: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,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

      內涵:生態待續發展、經濟持續發展、社會持續發展

      3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

      認識、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,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

      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,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,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

     ?、賹嵭星鍧嵣a:從原料開采——生產制造——消費使用——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

     ?、谏鐣姺e極參與:不同于對一般活動的參與,不僅包括積極參加有關的行動或項目,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

     ?、圻x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:表明該產品在生產、使用和處理處置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。與同類產品相比,具有低毒少害、節約資源等優點

      4.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

      l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

     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可持續發展的萌芽

      改革開放的成就:以世界7%的耕地養活世界21%的人口

      發展道路:走可持續發展道路。1994年3月發布《中國21世紀議程——中國21世紀人口、環境與發展白皮書》提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的總體戰略、對策以及行動方案。這是全球第一部的《21世紀議程》

      2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——生態農業

     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,對于中國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

      三人種、民族、語言

      1.人種及其分布

      白種人:白皮膚、藍眼睛、高鼻梁、薄嘴唇、卷頭發。分布在歐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、西亞、北非及印度,人數最多,分布最廣

      黃種人:黃皮膚、黑眼睛、直頭發、體毛中等。東亞、東南亞,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愛斯基摩人

      黑種人:黑皮膚、黑頭發、黑眼睛、厚嘴唇,卷頭發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國

      2.中國民族

      構成:漢族占92%

      少數民族:55個,占8%,超過400萬的有蒙古、回、藏、維吾爾、苗、彝、壯、滿、土家。人數最多的是壯族,分布最廣的是回族

      分布:具有大雜居、小聚居的特點,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、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,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

      民族政策:各民族一律平等,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

      3.世界語言

      主要有漢語、英語、俄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、阿拉伯語等,這六種語言是聯合國工作語言,其中漢語使用最多,主要在中國、東南亞。英語使用最廣英國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印度等

    TAG標簽: 地理環境

    老司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,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久久久久国产影视四虎精品

  • <object id="otdhb"><font id="otdhb"><sub id="otdhb"></sub></font></object>